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眩晕知识
2018年,本市首套SRM-I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在我院投入使用,目前已为上千名眩晕患者解除了眩晕困扰,也为临床诊断前庭神经炎和梅尼埃病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临床上眩晕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。周围性眩晕最常见的是“耳石症”即“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(BPPV)”。表现为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个或多个特定头位时,出现短暂的阵发性眩晕及眼震。该病在眩晕病中极为常见且发病率极高,目前治疗该病的首选疗法是耳石复位法,也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。
SRM--IV眩晕诊疗设备复位不仅改善了传统手法复位的弊端,也降低了对患者本身的要求。诊断治疗时患者整体运动,对患有颈椎、腰椎疾病的患者无特殊限制。操作过程中如患者有不适感随时可以停止操作。该设备对“晕动症”(即晕车症、晕船症、晕机症和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摇摆、颠簸、加速运动等所致疾病的统称)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。
系统优势
1.精确定位、定量、定速,诊断和治疗更精确。
2.全自动化的诊断与复位是全身整体运动,亦可按照半规管实际走向,进行更合理的360度复位。
3.由于实现了360度的运动,对上半规管的诊断与复位标准化,取代了手法复位用其他半规管来代替的做法,使上半规管的诊断与复位更准确。
4.可以针对患者半规管角度差异,其侧转角度可精确地调整到30度到60度之间,实现更精确的复位。
5.采取了三维动画和高清显示技术,医生对眼震及其眼震曲线的观察更为精细。
6.工作效率大大提高,是手法诊断和治疗的三倍。
7.患者和座椅一起做整体转动,避免了受伤的风险
耳石症复位后注意事项
1.复位治疗后静坐半小时,同时避免低头弯腰。
2.复位后3天内睡45度斜坡,一周内避免美发及行牙科检查。
3.复位治疗后最好采用养麦皮枕头和硬板床。
4.复位治疗后一月内避免剧烈运动。
5.复位后要定期复诊,医生根据复查况可以确定是否耳石已经完全复位。
耳鼻喉科专家

文章供稿:孙时淼
责任编辑:刘丽雪
排版发布:李 佳